河源市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该市东源县党史办工作人员近日在该县上莞镇仙湖村万亩茶园调研考察时,在茶园内的高山上意外发现了多处有关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的战斗遗址,这些用石头简易堆砌起来的一扇扇石墙,就像垒成的一个个战壕或瞭望哨。站在茶园内居高临下,远观可望东江河畔及路经蓝口镇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的交通要道。这些战斗遗址的新发现,不仅对研究东源县解放战争史有着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也为当地政府今后打造红色旅游农业观光基地奠定了基础。
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万亩茶园基地一角。
茶园内垒砌起来的石墙,是当年东江纵队游击队员修筑的瞭望哨遗址。
红色历史
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
记者11月29日在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茶园看到,这些在山上被堆砌起来的多扇简易石墙,坚固无比,石墙间距长约10米、宽约1米、高约1.3米。站在石墙内,用望远镜可以远望数公里外的东江河以及河对岸附近的蓝口镇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东源县党史办主任刘志平称,这些红色战斗遗址的新发现,对今后研究东源县的解放战争史有着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
“这些石墙见证了当年东江纵队东二支游击队员在茶园设防并开展防御战的历史。”刘志平告诉记者,河源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11月公布咸水塘谈判旧址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基地因当年一段国共谈判红色历史而著称,堪称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诞生的“摇篮”。刘志平称,咸水塘地处东源县蓝口、曾田、黄田等镇交界处,山高林密,是解放战争时期东二支开展游击战争活动的重要地点,而与咸水塘谈判旧址远远遥望的新发现的仙湖茶园红色战斗遗址,却鲜为人知。
据史料记载,1949年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二支队领导与国民党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等在东源县长江头村咸水塘的一处张姓民宅进行第三次谈判,就起义时间、配合作战及起义后部队改编等问题达成协议。咸水塘谈判是策反保十三团起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河源地区的提前解放乃至东江地区的解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会后第四天,林镜秋、郑群等人到蓝口组织保十三团起义。
刘志平称,根据党史资料记载,1949年5月7日晚至8日凌晨,粤赣湘边纵队参谋长严尚民等与国民党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在咸水塘新屋仔秘密举行了起义谈判。当时,为确保谈判万无一失,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司令员郑群亲自布置谈判保卫工作,把仅有的十几挺机枪部署在村口的树上,以及从村口到咸水塘沿途的围龙屋中,布置的游动哨绵延3公里,前哨离蓝口圩镇仅4公里,而与咸水塘谈判旧址遥望的上莞仙湖村高山上,我军为打好防御战,也在仙湖高山上提前构筑了瞭望哨和工事设防,这些石墙遗址的新发现,见证了当年的红色历史。
同年5月12日,保十三团提前在其驻地蓝口镇宣布起义。起义成功后,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队与起义的保安第十三团联合进攻盘踞龙川老隆的国民党反动军队,粤东起义由此打响。根据粤赣湘边纵队总部命令,保安第十三团后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为解放河源做出了贡献,对后来的解放广东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天节起义后,通过保十三团电台向全国发布了起义通电以及由他与吴奇伟、李洁之、肖文、魏鉴贤、蓝举初、魏汉新、张苏奎8人联名写的《我们的宣言》,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通电与宣言,震慑了国民党的人心,动摇了国民党在华南的政权基础。毛泽东与朱德还由此专门向保十三团等粤东起义部队发来了贺电。
未来目标
计划将茶园打造成红色旅游观光基地
据东源县上莞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上莞镇仙湖村自古以来就以产茶闻名,当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美誉。近年来,上莞镇抢抓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系列政策机遇,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产业,与东源县茶果公司合作,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连片发展仙湖茶叶种植,开发仙湖茶叶种植基地,基地初期规划总面积为2万亩,远期规划总面积为5万亩,整个基地连片以仙湖村为主,覆盖了仙湖、苏杨、两礤、百坝、李白等5个村,茶叶种植已成为上莞镇的特色产业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绿色产业。
现年79岁的仙湖村老党支部书记李家祥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仙湖村村民就用茶油和火药粉拌匀后,为驻扎在茶山上的东江纵队游击队员疗伤,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有关军民鱼水之情的红色故事。
刘志平称,当地政府目前正在深层挖掘和利用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河源县人民政府、咸水塘谈判旧址等革命遗址(或旧址)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将新发现的仙湖村茶园战斗遗址与上莞镇仙湖万亩茶园一起打造成红色旅游农业观光基地,并计划将这些红色资源以串珠成链,集中连片打造,实现集红色研学、农事体验、精品民宿三者有机结合,推动打造东江红色文旅产业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记者曾焕阳通讯员蓝天明、刘炳志)
来源:广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